2025年上海市新城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 上海市药监局联合国家药品长三角分中心赴企业调研指导
第三届上海市健康科普引领展示活动暨新时代健康科普大赛方案 >>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城建设的部署,落实市新城发展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化推动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沪新城〔2024〕1号)要求,持续推进《新城医疗卫生资源规划配置方案》(沪卫规划〔2021〕3号,以下简称《规划配置方案》)落地,提升新城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制订2025年上海市新城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一、开展《规划配置方案》终期评估
(一)开展《规划配置方案》终期评估。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新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等开展全面评估。
(二)谋划新一轮新城卫生健康发展任务。深入剖析新城卫生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科学研判未来发展形势,认真谋划“十五五”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
二、提升市级医院新城院区服务新城的能力
(一)进一步加强市级医院新城院区优势学科配置。强化新城院区门户功能建设,拓展优势专科发展空间,结合建设运营不同阶段,因地制宜推动新城院区优势学科布局,推动把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科向新城院区倾斜,逐步提高优势学科专家团队在新城院区的出诊时间和比例。
(二)加快市级医院新城院区临床研究和转化能力建设。紧扣新城特色产业细分赛道发展要求,结合实际推动与医药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布局在新城院区,推进新城院区临床研究与新城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需要配置特殊诊疗仪器的优势学科更多布局在新城院区,将新城院区建设成为危重疑难病症诊疗中心和医学科技创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推动市级医院新城院区与区域性医疗中心错位发展。推动市级医院新城院区探索以重点系统、重点器官、重大疾病为核心的中心建设发展模式,将更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下沉由区属医疗机构承担,完善市级医院新城院区与所在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市级医院新城院区与区域性医疗中心错位发展。
三、持续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项目建设
(一)推进部分在建医疗卫生项目按期建成。推进瑞金医院嘉定院区二期扩建、新华医院奉贤院区新建、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二期扩建、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书院院区)新建等项目按期建成。
(二)加快在建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加快中山医院青浦新城院区新建、嘉定区中医医院迁建、嘉定区中心医院整体改扩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新建、松江区公共卫生中心新建、浦东医院临港院区新建等项目建设。
(三)加快市、区医疗卫生基建项目立项和开工。推进岳阳医院松江院区新建、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科教大楼改扩建和肿瘤放化疗中心、交大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改扩建、奉贤区中心医院协同科创大楼、奉贤区中医医院急诊综合楼改扩建、古华医院改扩建等项目立项和开工工作。
四、持续推进新城卫生健康机制创新和服务能级提升
(一)持续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专科联盟建设。全面落实和完成国家试点任务,因地制宜开展医联体建设。
1.嘉定新城。继续落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各项政策,完善医疗集团运行机制,制定完善内部章程,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和权力,完成“区聘区派区管”总会计师聘任,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保打包付费等支持举措落地实施,推动药品集中议价采购提质扩面。
2.青浦新城。落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任务,推进医疗管理、运行管理、信息管理一体化,做深做实名医工作室,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共享。探索建立“全病、全程、全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医学会联盟及专科联盟建设,推进妇产科、儿科等专科领域深化合作。
3.松江新城。推进以交大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为龙头、区域性医疗中心为片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联体建设,推进区域中医、妇幼、康复、精神卫生等专科联盟建设。
4.奉贤新城。重点发展区域性医疗中心,提升区属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研究建立以居民健康为导向的紧密型医联体,利用专科联盟项目加强医疗机构合作,构建区域医疗共同体,实现医疗机构间的有效联动和资源整合。
5.南汇新城。推进“市六-临港”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优化医联体网格设置、细化成员单位功能定位,健全医联体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医联体内转诊协作,推进联合病房建设,落实药品保障机制。
(二)持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持续推进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推进社区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和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跟踪评价和不断规范“三中心一诊室”服务和运行。通过人员交流、技能培训和质量控制等多种方式加强社区与上级医院合作,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品牌。
1.嘉定新城。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计划。加快推进社区“三中心”创建,实现嘉定新城内社区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继续推广口腔医生“区管镇用”模式,由区牙防所下派医生在社区开设口腔联合门诊,推进社区口腔诊室标准化建设。依托区内二、三级医院,通过“上修下沉”等多种途径推动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核心能力提升。
2.青浦新城。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计划,加强全科门诊和专科服务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优化区域性医疗中心转诊流程。推进1-2家高校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持续开展中医巡诊站点建设。
3.松江新城。推进1-2家高校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建1家康复中心、1家市级社区护理中心、2家健康管理中心。持续开展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
4.奉贤新城。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进修计划,实施进修积分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社区与上级医院合作。采用“柔性引才”政策吸引专业人才,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品牌,形成特色诊疗地图。
5.南汇新城。推进书院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实现南汇新城社区康复中心全覆盖、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全覆盖。推进南汇新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市级社区护理中心,提升万祥、书院区级社区护理中心服务能力。推进万祥社区口腔诊室建设。推进标准化社区门诊手术室建设,推动社区积极开展操作类适宜技术,加快社区外科医师进修培训。
(三)持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持续推进新城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建设,2025年新城计划新增3-5家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提升新城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服务能力和卫生监督机构属地化服务能力,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综合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医疗执业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助力新城互联网医疗、国际医疗等新业态优化发展。
1.嘉定新城。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实训基地,提升区级实验室检测能力。探索实践重点癌症早筛早治服务体系,创新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新模式。推进复旦-嘉定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共建5大重点学科和10个重点专项研究,打造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2.青浦新城。探索开展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国家试点工作;完成国家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部署运用,强化基层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能力建设;推进区内公共卫生人才柔性流动;建成至少2家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
3.松江新城。推进市一南院、养志康复医院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建设,实现公立医院全覆盖。实施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探索形成由疾控中心、区域性医疗中心、区属医疗机构专兼职疾控专员组成的“1+1+N”协同工作模式。
4.奉贤新城。推进上海市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区级任务清单建设,通过“柔性引才”等培养和引进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急物资储备,定期对应急物资储备,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检查和更新,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应急演练;综合运用智慧卫监、信用等级、随申办等平台数据,提高卫生监督和打击违法的精准度。
(四)持续推进海派中医药传承创新。持续加强新城区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发挥区域+专科中医医联体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本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民心工程,继续推进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和社区专病专科建设。持续推进名老中医工作室(流派工作室)、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建设,加强名老中医下沉社区开展师带徒。持续支持在浦东新区、嘉定区开设面向区内非中医类别医师的市卫生健康委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班。
1.嘉定新城。深化市中医医院—嘉定区中医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中医资源下沉社区。加强中医药学科内涵建设,打造中医肛肠病、骨病等一批中医专病诊疗中心,做优做强皮肤科、儿科、妇科等优势中医专科。推进“疁城杏林”人才培养项目。谋划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嘉定分馆建设。
2.青浦新城。探索在区中医医院建立以名中医团队为单位的出诊、带教、师承“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开展中医流派传承研究,推广中医适宜技术。通过挖掘本土“名医名方”,发展地区中医特色专科,在区中医医院建立青浦本土竿山何氏中医专家双聘机制。加强与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合作,重点建设中医肺病、中医肿瘤治疗、针灸等区重点学科,推进“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正常运行。
3.松江新城。深化与岳阳医院合作,创建2-3家岳阳医院名中医专家工作室。发挥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上海市基层中医药实践推广培训基地作用,加强中西医融合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健康教育服务供给。
4.奉贤新城。以奉贤区中医医院急诊大楼改扩建为契机,推进重点领域中医特色病种等市级学科建设项目,深化区域中医医联体内涵建设。将中医阁建设纳入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以“贤城名中医”“贤城好中医”选树活动为基础,建设一批“贤城名中医工作室”“贤城好中医传承项目”。继续开展非中医类别乡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
5.南汇新城。推动南汇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特色专病专科建设。深化“区域+专科专病”中医医联体建设,以市级以上优势特色专科、专病临床协作为纽带,形成均衡分布的“市三级中医医疗机构-片区核心-协同核心-社区”的服务体系。推动南汇新城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五)持续推进新城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深化数智赋能卫生健康发展。
1.嘉定新城。加快建立区域医疗健康数据中心和数智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居民的一站式线上全流程就诊服务、全方位健康服务、精准健康服务和多渠道就医方式。推进数字健康城区二期建设,逐步实现区域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推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聚焦治理数字化、业务数字化、便民数字化,搭建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提供数字人服务应用场景,实现区域医疗服务、业务管理、便民就医提质增效。
2.青浦新城。推进建设数字健康城区,构建卫生健康数字基座,提升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建立临床研究基地和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推广数字疗法应用。
4.松江新城。加快推进“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深入推进AI辅助诊断应用,完成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新院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交大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新一轮信息化,提升区属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和智慧服务水平。
5.奉贤新城。搭建区域卫生健康数字基座,建设业务一体、服务一体、协作一体、管理一体的区域一体化平台,基本完成16家社区信创云HIS建设,基本实现区域公立医疗机构数据联通共享、服务协同。
6.南汇新城。支持浦东医院“慢病管理大模型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助力新城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继续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优先预约上级医院门诊号源,实现社区患者“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推动南汇新城镇申港分中心“智慧药房”“智慧疫苗”有效应用。
(六)持续推进新城医疗卫生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指导和宣传,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向新城流动,加大对新城卫生人才工作支持力度。结合新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基本建设项目建设进度,提前谋划做好医疗卫生人才储备。
1.嘉定新城。推动特色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区内新一轮7项重点学科、16项重点专科和12项特色专病重点学(专)科建设,营造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和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临床专科布局。实施“嘉定英才计划”和“嘉医新星”培养计划,加大医学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育。
2.松江新城。完善交大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人才管理办法,加快高层次医学人才布局,重点引进培育紧缺型、复合型高端医学人才,推动区域整体临床服务水平和医学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3.奉贤新城。加强优势学科引领,推进市级重点学科建设,深化“聚英项目”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行动。加强专科内涵建设,提升专科联盟项目质效。推动医联体内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协同共享,试点开设联合病房。强化医疗质控全过程管理,优化综合监测评价体系。
4.南汇新城。实施学科建设引领人才发展战略,支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妇产科、儿科等紧缺学科建设。支持医疗机构提升临床研究能力,设置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专项,支持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加大卫生健康人才发展引育力度和多元化投入力度,积极引入市、区级医院优势专科布局,推动浦东新区眼病牙病防治所设临港分所。
(七)持续推进健康服务业向新城集聚。
1.嘉定新城。建立健全医院、科研院所、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创新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瑞金创新中心、市中医医院核心引领作用,深化“械谷”“杏谷”产医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形成品牌效应。鼓励医疗机构与联影医疗、复星杏脉等业界领先企业开展合作,聚焦高端影像诊断设备、高性能治疗设备、高端医疗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推进新器械、新技术、新产品联合研发,加快入医研转化和入院应用。
2.青浦新城。支持区级医院建立临床研究中心并申请GCP资质。依托高能级医院和科研院所,打造健康服务业园区,吸引生物医药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和高端疗养服务。引进卫生健康智库、社会组织等优质资源,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健康会展活动,打造长三角健康服务平台。
3.松江新城。加快交大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和松江研究院一体化建设,完成松江研究院基本建设,积极推进松江医院研究型医院建设,搭建与脑科学、免疫学、细胞基因治疗相关的“基础-临床-产业”全链条高端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医融合发展。在区疾控中心增设生物医药发展科室,助力生物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医产融合。
4.奉贤新城。联动东方美谷生物医药、化妆品、高端食品产业群以及高校教研资源,聚焦抗衰老和医学装备科技前沿,积极推进区域型研究型医院建设,促进产医融合、医工结合。依托区中心医院协同科创中心建设,构建以推动“美丽健康”产业为目标的研究型医院综合体系。推进政策库、企业需求库、临床研究人才库建设,搭建医研企沟通交流平台。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持续提升临床试验中心服务能级,与东方美谷共建功能护肤品研究院,打造自主品牌,推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
5.南汇新城。继续支持和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向南汇新城集聚。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对新城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六院临港院区开放项目申报。以“患者跨境”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跨境医疗,畅通跨境医疗服务路径,实现跨境医疗“临港案例”的突破。鼓励医疗机构与国际商保公司签订协议,开展国际医疗保险直付服务。积极争取国家、市级各项跨境医疗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医疗资源跨境便捷流动路径。
转载自-上海卫健委官网